民法典居住权条款的实践困境如何解决?

岸虎法硕
2025-08-21

民法典新增的居住权制度在保障弱势群体住房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面临登记流程不规范、权利义务模糊、适用场景受限等困境。岸虎法硕制度完善、规则细化、场景拓展三个维度,解析居住权条款的实践优化路径,助力法硕考生掌握法律适用与实务分析能力。


完善登记制度确保权利公示


当前居住权登记存在流程不统一、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导致权利无法有效对抗第三人。例如,部分地区仍采用纸质登记,效率低下且易引发纠纷。解决需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权登记平台,明确登记要件(如书面合同、权属证明)和程序,通过电子化登记提升公示效力。同时,登记机关应主动核查材料真实性,避免虚假登记损害他人权益。


细化权利义务边界避免争议


实践中,居住权人与所有权人常因维护义务、补偿责任产生纠纷。例如,居住权人是否需承担房屋修缮费用,所有权人能否以重大理由收回房屋。解决需通过司法解释或指导案例明确:居住权人应承担日常维护义务,所有权人收回房屋需符合“不可抗力”“房屋灭失”等法定情形,并给予合理补偿。此类细化能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提升法律适用确定性。

民法典居住权条款的实践困境如何解决?



扩展适用场景提升制度价值


现行居住权主要适用于婚姻财产协议和以房养老,对租赁市场、共有住房等场景覆盖不足。例如,租赁合同中约定长期居住权可稳定租住关系,但现行条款未明确租赁与居住权的衔接规则。解决需通过立法补充或地方试点,将居住权扩展至“租购并举”政策框架下,允许通过合同约定租赁中的居住权,同时调整条款以适应共有住房、保障性住房等新型住房模式。

民法典居住权条款的实践优化需以登记制度完善为基础,以权利义务细化为保障,以适用场景拓展为方向。考生通过掌握这些解决路径,不仅能提升法硕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得分能力,能理解法律制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持续关注司法实践与理论创新,是推动居住权制度从“纸面权利”走向“现实权利”的关键。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